国产mcu厂商品牌及替代方案
标签:
国产mcu
国产厂商
来源:华强电子网
作者:华仔
时间:2021-05-13 15:38
摘要:作为工业控制以及物联网产品的核心部件,MCU的需求在近几年成倍上涨,中国MCU市场规模预计在400亿元.但是包括欧洲的ST、NXP、英飞凌(包括收购的Cypress),美国的TI、Microchip和日本瑞萨在内的国外MCU厂商占据了市场8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同时也牢牢掌控着汽车电子和电机控制在内的高端市场.近年来国内MCU厂商发展迅速,据市场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20年已经有超过百家MCU厂商,这其中也涌现了一批具有独立研发思维并获得了市场认可的厂商.
作为工业控制以及物联网产品的核心部件,MCU的需求量在近几年成倍上涨,中国MCU市场规模预计在400亿元.但是包括欧洲的ST、NXP、英飞凌(包括收购的Cypress),美国的TI、Microchip和日本瑞萨在内的国外MCU厂商占据了市场8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同时也牢牢掌控着汽车电子和电机控制在内的高端市场.近年来国内MCU厂商发展迅速,据市场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20年已经有超过百家MCU厂商,这其中也涌现了一批具有独立研发思维并获得了市场认可的厂商.
兆易创新(GigaDevice)

兆易创新(GigaDevice)成立于2005,是一家领先的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主要业务为闪存芯片及其衍生产品(代码型闪存芯片NOR Flash 和数据型闪存芯片NAND Flash)、微控制器产品(MCU)的研发、技术支持和销售.客户提供FLASH、32位通用型 MCU及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芯片及整体解决方案.兆易创新的SPI NOR FLASH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同时也是全球供应商top3;32位mcu产品种类繁多,市场覆盖率稳居前列.
兆易创新的存储芯片可以替代三星(SAMSUNG)以及海力士(HYNIX),其mcu产品可以替代意法半导体(ST)的mcu产品.
航顺(HANGSHUN)

航顺芯片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知名的MCU厂商.目前已量产ARM Cortex-M0/M3/M4/世界超低功耗7nA等十二大家族300余款通用/专用32位MCU/SOC.适用于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工业和消费类电子以及智慧城市智慧家庭等场景.
航顺MCU从硬件到软件都全面兼容意法半导体,可以完美替代意法半导体MCU的对应参数型号.
沁恒微(WCH)

沁恒微电子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高速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公司专注于链接和控制芯片的设计以及应用技术开发,在USB芯片和32位MCU方向有多年的研发经验,根据市场需求可以提供多种接口芯片和嵌入了专业接口的特色MCU.其设计产品已得到广泛应用,累计为不同客户提供了百款芯片及技术方案.
沁恒微的32位MCU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替代意法半导体的STM32系列的相关产品.
华大半导体(HDSC)

华大半导体成立于2014年,是经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整合旗下半导体资源而建立的专业IC设计公司.公司主要聚焦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安全芯片领域,产品包括模拟芯片、安全芯片、电源芯片、功率器件、MCU、FPGA等.是国内顶尖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华大半导体一直立足于MCU市场,其mcu产品覆盖车规级、通用类以及超低功耗类.根据使用场景可以替代意法半导体(ST)的相关产品.
灵动微(MINDMOTION)

灵动微电子成立于2011年,中国本土领先的通用32位MCU产品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基于Arm Cortex-M系列内核开发的MM32 MCU产品拥有F(通用型)/L(超低功耗mcu)/SPIN(电机与电源场景专用)/W(具有射频功能的mcu)/P(超精简微控制器)几大系列,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工业、汽车电子、通信基建、医疗健康、智慧家电、物联网、个人设备、手机与电脑等领域.
雅特力(Artery)

雅特力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致力于推动全球市场32位微控制器创新趋势的芯片(MCU)设计公司.公司专注于ARM? Cortex?-M4的32位微控制器研发与创新,产品已经在各类终端设备应用,覆盖包括5G、物联网、工控等领域.
中颖电子(SINOWEALTH)

中颖电子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专注于MCU以及锂电池管理芯片的半导体设计厂商.公司主要从事消费类和工业控制类电子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涉及的领域有:家用电器和工业控制类单片机、绿色能源、数字信号处理器、电脑周边芯片.
中颖电子的8位MCU以及32位MCU在家电工控领域可以替代瑞萨(Renesas)、恩智浦(NXP)、德州仪器(TI)的相关产品.
纵观国内MCU厂商仍然和国际MCU大厂在产品以及生态环境上有比较大的差距,在高端市场仍然很难站稳脚步.但是国内mcu厂商借助在细分领域的耕作还是取得了很明显的进步,部分细分领域产品也可以在海外地区有比较好的成绩以及反响.RISC-V的开源性特性也成为国内MCU厂商破冰利器,纷纷投入开发基于MISC-V构架的产品.希望国产mcu厂商可以把握住技术变革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